鑒定和區(qū)分元、明、清霽藍釉瓷器
-
小陶陶
2019-06-08 328
00
瓷器釉色名。中國傳統(tǒng)制瓷工藝的珍品。又稱“積藍釉”、“祭藍釉”、“霽青釉”。明、清藍釉習稱“霽藍”,一種高溫石灰堿釉。其生坯施釉,1280~1300℃高溫下一次燒成。色澤深沉,釉面不流不裂,色調濃淡均勻,呈色較穩(wěn)定。其釉色藍如深海,釉面勻凈,呈色穩(wěn)定,后人稱其為“霽青”,又因其呈色穩(wěn)定明亮如寶石,又被舉為把它和白釉和紅釉并列,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“上品”。
一、元代霽藍釉淺浮雕魚藻紋瓶鑒賞
敞口,束頸,溜肩,肩下漸收,圈足。造型古樸典雅,端莊大方。胎骨堅質細膩,通體施霽藍釉,釉面肥臾瑩潤,釉色藍如深海,深沉典雅,瓶身淺浮雕魚藻紋,水藻搖曳,魚兒暢游,悠然自得,紋飾清晰,線條流暢,令人賞心悅目,值得珍藏。
二、明,宣德時期,霽藍釉盤
宣德朝所燒的霽藍釉,色調純正艷麗,酷似藍寶石的顏色,因此又名寶石藍,與紅釉、甜白并稱為宣德時期三大高溫單色釉品種,歷來即享有很高的聲譽,傳世品較為少見。
盤內施白釉,釉色微青,橘皮紋明顯。外壁滿施高溫鈷藍釉,口沿處釉層垂流顯露白色胎骨,藍釉發(fā)色純正,色如藍寶石般晶瑩剔透,是宣德朝霽藍釉瓷的代表作品。
明代霽藍最為后人稱道的首推宣德一朝。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一色釉,也有少部分刻畫暗花的,另有藍釉白花的,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。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。均為“大明宣德年制”雙行六字楷書款,凡四字款者,均為后仿。宣德霽藍釉主要有以下特征: 1、里外滿施藍釉和里白釉外藍釉者并存。 2、圈足施釉到底,平視不足圈足露胎。3、碗、盤口沿“燈草邊”整齊者少,多數(shù)線條彎曲,不規(guī)整。4、淺刻花紋多為龍紋,白花者龍紋少見,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,為突起的立體花紋,但觀望時,似無立體感。5、造型碗、盤常見,瓶、壺傳世品中少見。
三、成化至正德時期
成化、弘治、正德時期,霽藍釉瓷器傳世不多 ,尤其是成化時期,至今未見一件完整器,但景德鎮(zhèn)御廠出土過書有成化款的藍釉碎片,說明其生產從未間斷。
嘉靖藍釉瓷器較為盛行,一是造型品種豐富多彩,二是釉色品種喲新發(fā)展。造型除傳統(tǒng)的宮廷祭器、陳設瓷外,日用器皿中也常見藍釉產品。釉色除霽藍外,又新創(chuàng)一種“回青”釉。嘉靖霽藍釉色藍中微泛紫色,有些釉面開細小紋片,個別的有棕色斑點,圈足處施一層醬色釉。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,均為六字楷書款,造型有罐、洗、碗、盤、杯、渣斗、香鏟等。有些尚淺刻龍鳳、云龍及纏枝花紋。這些器物主要藏于臺北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,均是宮中舊藏。
責任編輯:涂春承
